历法
何谓历法
为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其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具有代表性的历法有公历,回历,农(夏)历,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前三者一般较为熟悉。
1.2 干支农历
干支农历简单说就是目前书市上所谓“万年历”或“易学万年历”,它是建立在农(夏)历基础上,供医易学界用作时标。
黄帝内经早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的记载,反映出先秦医易学界先哲们已意识到除考虑日、月影响人体外,还要考虑水、金、火、木、土五曜等其他曜对人体的影响。先哲们唯象地创造出天干地支,希望用干支来纪元能弥补农历日、月而曜的不足,体现五曜影响。干支纪日最早,至迟春秋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开始辛卯起至今没有错乱过。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启用干支纪年、纪日,至唐代扩展干支纪月、纪时,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其要点如下:
⑴ 年首为春节,平年12个朔望月354或355整日,闰年13个月383或384整日,用60甲子纪年并周转。
⑵ 1朔望月=29.53059日,朔所在日为月首,历月取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用60甲子纪月并周转,月支1月为寅,二月为卯……12月为丑,每年不变,闰月无独立干支,一般沿用前月干支,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列于表1。
⑶ 日以23时界定,头日23时至当日23时为1日,以六十甲子纪日并周转,简称日甲子。
⑷ 1日分12个时辰,以23时起奇时数界定,用60甲子纪时并周转,头日23时至当日1时支为子,1时至3时支为丑,……当日21时至23时支为亥,每日不变。头日23时至当日1时子时天干由当日干按表1定。
表1 头月干与年干、子时干与日干的约束关系
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历法上的混乱,有些周易、中医学者和出版界误以为农历用干支纪元就是医易历,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其实干支农历是变种农历,是不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的[1-2]。
1.3 医易历
至唐代,大医家王冰、大易家李虚中等已发现干支农历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干支纪年、纪月有误。李虚中、王冰等先哲们对干支农历作了重大唯象修正,创新出医易历。后得到元代大农家王桢农学历《农书·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图1)的有力支持[3]。千百年来实践表明,医易历能全面反映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人体的影响,可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用于医学预测和健康预测。但由于人们长期说不清天干、地支、60甲子等背后玄机,干支农历为什么错,千余年来医易历只能口授秘传与干支农历并存,成为千古心照不宣困惑悬案,是医、易学界喉中之刺。它的历日、历时及其干支纪元与干支农历相同,差别主要在历年、历月上,列述如下[4-6]:
⑴ 年首为立春,1年就是1个回归年(365.2422日),不取整日,无闰年,用六十甲子纪年并周转,纪年干支与干支农历同。
⑵ 全年分12个月,太阳从春分点循黄道每转15°角为1节或1气,每月含1节1气,以节界定,月不取整日,无闰月,用六十甲子纪月并周转,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等与干支农历同,立春到惊蛰1月支为寅,惊蛰到清明2月支为卯,……小寒到立春12月支为丑,每年不变。月长间虽有差异,但同序月长在不同年十分精稳,月序能准确反映季节、气候、物候阴阳的变化,多数情况也与农历月序相合,体现月球的影响。
图1 王桢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
例:公历2012年1月6日6时44分小寒,2月4日18时23分立春,2012年1月23日春节。如一个婴儿2012年1月30日(庚寅)子时出生。
按现出版发行万年历,四柱为: 壬辰/壬寅/庚寅/丙子
按口授秘传医易历,四柱为: 辛卯/辛丑/庚寅/丙子
按前者预测,必错无疑
2 天人合一机制、模型,生命历法
制历核心之一要“依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必涉及“天”到底指什么,天人如何合一。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也只是先哲们唯象地想说明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为天,并未指出为什么、如何合一,成为千古之谜。
2.1天人合一机制、模型
人类及生物生存的地外环境统称为宇宙或“天”。与人类及生物最紧邻环境是太阳系,太阳系又处在更大的银河系中,银河系外还有许多河外星系,十分庞大,显然这个“天”需要简化。
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图2),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在其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绕太阳运动,从心向外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等星,基本天文学参数列于表2,其公转方向都顺行(朝太阳自转方向),公转轨道运动近似为以太阳为圆心、以不同公转半径的匀速同心圆周运动,只是初位相和公转周期T不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还有月球,距地平均3.8×km,质量为7.35×kg,1朔望月=29.53059日,1近点月 =27.55455 日[7] 。
人体生命过程决定于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依现代宇宙生物学和航天医学,天体的万有引力(引潮力)、宇宙射线(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等严重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过程,毫无例外地给每个人体都打上天体天体影响的烙印,这三大作用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机制[8-10]。对于地面上生活的人群和生物,由 图2 太阳系的组成示意图
由于地磁场和大气的保护,主要为天体的电磁波和万有引力(引潮力)。各天体的影响强度与地球的距离平方(立方)成反比,且作用机制具有方向性。万有引力(引潮力)与天体质量成正比;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强度,随天体温度上升骤增。太阳集中了太阳系99.86%的质量,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C°,表面也有6000C°,故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主要因素。
依照靳九成等关于七曜对地、对人体最大引力和引潮力的估算(表3)[11] ,月球虽小,但距地球最近,对人体的引潮力是太阳的2倍多,是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次要因素。水、金、火、木、土五曜引潮力、引力虽比月球小很多,但近地点引潮力、引力与远地点引潮力、引力之比很大,金、火星分别为241.8、112.0倍,其次为水、木、土,每年变化幅度也很大,所以五曜也是不可忽视的次要因素。太阳系中其他象天王、海王行星、行星的卫星,或因遥远,或因质量太小,或因温度不高等,其影响可近似略去。太阳系的半径约50天文单位,银河系中其他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可不予考虑,银河系以外的星云就更可忽略了,因此,天人合一模型简化为七曜与地、与人的合一[12-13]。
2.2 生命历法
依天人合一模型,能全面体现地外宇宙,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地气象、物候和人体生命过程影响的历法,称为生命历法。天人合一是中医学、易学的基本理念,时标是中医学、易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只有选用生命历法才能正确发展预测医学,进行健康预测。
表3 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地最大引力和引潮力相对太阳的估算倍数
3 历法的分类
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最攸关的天象,制历必须首先考虑日象。众所周知,地球相对太阳自转1周历经昼夜为1日,这是所有历法量度时间的最基本单位。再细分,公历有“时”、“分”、“秒”等层次。农历、干支农历、医易历有“时辰”层次。
3.1 从历年、历月层面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历[7]
制比日更大的量度单位年、月有三种选择:
⑴把太阳从春分点沿黄道东行一周复回春分点历时1回归年(=365.2422日)作基本周期,取整日为历年,历年与回归年的差异用闰日来协调,称为太阳历。公历是典型的太阳历。公历年首(元旦)、历月是人为的,没有天文学意义,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只有一个太阳。医易历本质上也属太阳历范畴,但年首、历月有着确切的天文学意义。它用干支纪元,表征它采用的是七曜天人合一模型[12-13]。
⑵ 把朔望月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作历月的长度,取整日定历月,人为规定12个历月为1年,称为太阴历,其典型代表是回历。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个太阳和月球。
⑶ 把朔望月和回归年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作历月的长度,取整日定历月,12个历月为1年,与回归年的差异用闰月来协调,称为阴阳历。其典型代表是农(夏)历。干支农历本质上也属阴阳历范畴。阴阳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个太阳和月球。
3.2 从历法功能分法定历法、生活历法、特定社会活动历法、研究历法
凡由官方颁布的历法,称为法定历法。如黄帝历、颛顼历等古六历,太初历等[14],现公历。生活历法要求历年、历月取整日,方便生活。法定历法也必须是生活历法。中国历代历法中有些可归入农历,多数可归入干支农历。现农历演变为民俗历法。
回历主要用于伊斯兰国家宗教事务中,是典型的特定社会活动历法。医易历、干支农历,五运六气(岁气)历、六十干支历、九宫八风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农学历等,主要用于研究医学、易学、农学,属研究历法[15-16] 。
4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的天文学背景——天人合一第1规律发现
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拆零”,属“机械的局部世界观”;以中医学、易学、道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又泛称东方文化,其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整体观[17],天干、地支、六十甲子 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思维基因,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未能说清它。郭沫若认为,十天干来源于“基数观念进化至十”,十二地支来源于黄道周天的十二辰星;郑文光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朔望月有关[18],但又说明不了干支纪历等问题。
4.1 傅立勤1986年发现: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
1983-85年宋岵庭、褚志宏、朱灿生采用日月地模型,发现413.32日是近点月与朔望月的平均会合周期,其内嵌套着14个朔望月与15个近点月[19-20]。1986年傅立勤在此基础上又发现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月球对地、对人视运动有60年的轮回周期(参看表4)[21],这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贡献。不过日月二曜“天”模型过于简单,仅靠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从逻辑上难以分离出同时表达具有10年和12年独立性运动的天干、地支来,因而难以破解60甲子。
4.2 靳九成等2001年发现:水、金、火、木、土五曜视运动分别具有10、5、2、12、30年轮回准周期,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12-13]
依表2,T=87.969日≈10/41年、T=224.701日≈5/8年、T=686.980日≈2年、T=11.862年≈12年、T=29.458年≈30年。当地球公转1周或太阳循黄道运行1周历时1(回归)年时,水星历经4.1周、金星历经1.6周、火星历经0.5周、木星历经周、土星历经周,这些称为运动状态1。当地球公转n周或太阳循黄道运行n周历经n年时,水星历经4.1周×n、金星历经1.6周×n、火星历经0.5周×n、木星历经周×n、土星历经周×n,这些称为运动状态n(n=1,2,……60,61),各状态列于表4中。这表示当太阳绕地周转时,水、金、火、木、土五曜每经10、5、2、12、30年各转41、8、1、1、1周回到原点,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对地、对人视运动有1年、10年、5年、2年、12年、30年轮回准周期;当太阳视运动周转60周、历经60年回到原点时,水、金、火、木、土星各周转246、96、30、5、2周回到原点,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性。
图3 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的周年视运动60年周期轨迹
表4 太阳、水、金、火、木、土、月七曜视运动、60甲子纪年及干支化运、化气
4.3 天人合一第1规律
综述上两个发现表明:七曜对地、对人视运动具有60年的准周期性,施加给地、人体影响的准周期为60年,这个规律称为天人合一第1规律。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的60年周期视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11] 。
4.4十天干及其阴阳的天文学背景[12-13]
4.4.1十天干
从表4可看出:水星历经10种不同的等时状态回到始点,水星这10种不同运动状态及其对地、对人体的影响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表之。类似地在第2个周期内又重复十天干状态,依此往复下去。这样十天干的天文学背景就是水星周10年视运动。
4.4.2 天干阴阳
火星属地外行星,1个周期(2年)内只有两种状态:第1年沿其轨道前半周运动,次年沿后半周运动,年内相同时间位相相差约,对地球所施加的作用机制方向正相反,因而这两个状态可用阳(+)、阴(-)表示(表4),叠加在水星的影响上,使天干具有阴阳性,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4.5 十二地支及其阴阳的天文学背景[12-13]
木星属地外行星,1周期12年内历经12种不同的等时状态回到始点。木星这12种状态当然不同于水星,中华先哲们借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表之(表4),第2周期内又依此重复一遍,往复下去。木星这12种运动状态对地对人体的影响是十二地支的天文学背景。类似前面的分析,火星的影响叠加在木星影响上,使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4.6 六十甲子及干支纪年[12-13]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数学上本有120种干支关系(如甲子、甲丑、…),而七曜运行的同时性使干支匹配只有六十种(没甲丑…),叫60甲子(表4)。用它来纪年,既表年序,又能依年干支表征该年七曜对地球气象、物候和对人体生命过程影响的特征,因而具有深刻的生命历法意义。这就破解了医易历干支纪(回归)年的天文学背景为天人合一第1规律。
5 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天人合一第2规律发现[6]
5.1靳九成等2010年发现天人合一第2规律:太阳周日视运动及五曜视运动的精确共同会合周期为60年 (1年=360日)
干支纪日最早,但干支纪日的背后玄机一直是千古之谜。
定义1年=360日。显然1年=0.9857年,1年=1.01456年,年与太阳周日视运动周期日有公约数。
依表2,五曜周年视运动(或公转)周期可近似表为:T≈ T=10/41年,T≈T
=5/8年,T≈T=2年,T≈T=12年,T≈T=30年,其公约数为60年,自是太阳周日的公约数,故60年(21 600日)是太阳周日视运动及五曜周年视运动的共同会合周期,称为天人合一第2规律,并可用六十甲子纪年。
5.2 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
60年=360×60日,与日甲子有公约数,因此每连续60日之间的差别可用日甲子表征。日甲子滚动360次就把60年轮回周期正好纪完并周转,其不同日甲子相同干支日间之差别可结合所在月甲子、年甲子区分开来。日甲子能体现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周日、周年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日间变化,结合月甲子、年甲子能兼顾月球影响,体现七曜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日间变化。可见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为天人合一第2规律。
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这种1年=360日的历法,中医学界称之为六十干支历法,其谜一直待破[15-16] ,现可解读。
5.3 干支纪时的天文、气候学背景
干支纪时演绎于干支纪日(表1),因此,干支纪时的天文学背景与干支纪日相同,是天人合一第2规律。干支纪时,5日满六十甲子而周转。黄帝内经对我国黄河流域气候变化规律总结为“五日谓之候”,可见干支纪时的气候学背景是“五日谓之候”。
5.4 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
七曜影响使日间有区别,干支纪日把连续60日间区分开来。60年有365. 2422个不同的日甲子,它们是有区别的,需要366种标记。60甲子纪年只能给出60种不同标记,引入干支纪月又可给出12种标记。这样,年甲子结合月甲子就可给出60×12=720种标记,足以用来区分60年内的不同日甲子。
干支纪月演绎于干支纪年(表1),因此,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与干支纪年相同,是天人合一第1规律。60年=12×60月,与月甲子有公约数,因此每连续60月间差别可用月甲子表征;月甲子滚动12次就把60年正好纪完并周转,其不同月甲子相同干支月间差别可结合所在年甲子区分开来,月甲子能体现七曜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月间变化,兼顾月球影响。
太阳、金星视运动,它们会合周期为5年,1个月甲子也是5年,这表明干支纪月的直接天文学背景是太阳、金星周5年视运动。
6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公历和农历、回历将太阳系分别简化为仅太阳一曜或二曜,忽视了其他六曜、五曜对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自难充当生命历法。
医易历中时序年、月、日、时的划分是以太阳历为基础,体现了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主要因素;理论上是个二体问题,时序和太阳的影响原则上可以用解析函数表述。众所周知,三体和三体以上物体系统是非线性系统,没有解析解。这就表明医易历要想把七曜的影响用解析函数表述是不可能的。中华先哲们采用60甲子纪年、纪月,用离散数学节点系统方法体现月、水、金、火、木、土六曜对不同年、月日、时的调制作用;用60甲子纪日、纪时节点系统方法,体现了水、金、火、木、土五曜对不同日、时的调制作用。医易历一个四柱(年、月、日、时)干支组八个参数代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七曜(天)对人的一种时区方位,一种天人感应模型。四柱干支组有(60×12×60×12=)518400种,在医易学中就代表“天”(即七曜)对人有518400种感应模型。随着星转斗移,医易历就用粗线条从整体上代表着七曜对人的基本感应节律,自可作医易学的时标,可用于医学预测和健康预测,是中华文化对世界历法的独一无二贡献。
7 医易历干支阴阳五行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中医学、易学均以阴阳五行及其生、克、制、化为基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简驭繁,建立了人体的共性化结构模型,五脏是人体核心功能系统,五腑与五脏是表(阳)里(阴)关系,三焦是脏腑间的通道;五窍是五脏的窗口,五体、五液、五神、五华是五脏的外部表象,并把人体组织结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和生命现象辩证地归属阴阳五行,并和医易历干支五行联系起来,如表5所示[22-23] ,建立起七曜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作用模式。表5中干支对应的五行特性医易学界称为干支正五行。除干支正五行外,先哲们还唯象地提出了年五行、日五行,天干天五行,地支天五行或三阴三阳五行,纳音五行等,通过它们与人体五行的生、克、制、化,来体现七曜天时对人体的影响,进一步展现医易历的生命历法意义。
破解这些五行的背后玄机一直是我国多代学者的梦想。靳九成等在文献[24]指出:只有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才有五行慨念。五行是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的五个不同的阶段,是维持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的制约调控机制。随机消长的阴阳延伸不出五行。
表5 人体阴阳五行的共性化模型
太阳的周日、周年视运动,月球的周月视运动,五曜的周年视运动,其阴阳都是周期性稳定消长,因而都有其相应的五行。靳九成等在文献[24-26]讨论了太阳的周日、周年视运动五行,月球的周月视运动五行,水星的10年周期性视运动五行,金星的5年周期性视运动五行,木星的12年周期性视运动三阴三阳五行,土星的30年周期性视运动五行,水、金、木、土、月五曜准周60年视运动的纳音五行。
7.1 靳九成等破解天干正五行
天干、地支的正五行如表5所列[22-23] 。靳九成等2008年破解天干正五行的天文学背景是水星五行[25] 。地支的正五行之谜还有待学者破解。
7.2 靳九成等破解天干、地支天五行
中医运气学运用纪年天干化运、地支化气,纪年干、支运气加临,可预测天符、岁会、太乙天符、同天符、同岁会、顺化、小逆等60甲子年的天时特征,再由天时预测民病,是最早的预测医学[15,27] ,但天文学背景一直不清。天干化五中运又称为天干天五行,由纪年天干依表6确定,如甲年、己年化中运为土运,甲为阳干,土运属太过等。靳九成等2008年破破解其天文学背景为金星五行[12,28] 。
表6 纪年天干化天五行
纪年地支化六司天客气又称为地支天五行或三阴三阳五行,依表7定,如子年司天客气为少阴君火。靳九成等2001年破解其天文学背景为木星[12,28] 。
表7 纪年地支化气三阴三阳五行
7.3靳九成等2008年破解纳音五行之谜
纳音五行在医易学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慨念,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可依年纳音五行与相应年干支正、天五行的生克关系,预测自然灾害等,但其背后玄机一直是千古之谜。靳九成等破解其天文学背景是水、金、木、土、月五曜准周60年视运动每2年加在人体五行上的调制,如表8所列,甲子、乙丑两年为海中金,丙寅、丁卯两年为炉中火[25-26] 。
依黄帝内经的要求,中医学理论必须顾及到七曜,每一曜的影响都不可或缺。如前所述,中医学的正五行、天五行、三阴三阳五行只顾及到日、水、金、火、木五曜,缺月、土两曜。医易学是中医学的先导,月、土两曜的影响唯一在医易学的纳音五行中反映出来,因而“纳音五行”有必要补缺纳入现行中医学理论构架中,是对正五行、天五行的主要补充。
由上述可见,医易历能全面体现七曜对人体作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表8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
8 应用医易历要采用地方时[6]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旨在表征七曜对人体作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必涉及人体所处的经度,因而须采用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转,太阳自东向西旋转1周掠过360个经度,历时24小时,每转过1经度,历时4分钟。太阳到达某经度上空正中天,应正对当地的正午12时为地方时。处不同经度的人们有不同的地方时。我国采用的北京标准时实是东经120°的地方时。人和事件处在东经120°以西每偏西1°,其地方时就比北京标准时晚来4分钟;处在东经120°以东每偏东1°,其地方时就比北京标准时早来4分钟。
9 靳九成等2010年破解干支农历的千年谬误悬案
靳九成等在文献[29]指出:⑴干支纪年、纪月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七曜模型及第1规律基础上,干支纪的“年”是太阳沿黄道运动的回归年,而干支农历纪的年是年农,平年农354日或355日,闰年农383日或384日,与回归年365.2422日差别很大,因而注定不能把干支移植到农历来纪年农,干支纪年农是干支农历的关键谬误。⑵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是太阳、金星周5年视运动,干支纪月一个60甲子正好是5年,而干支纪月农却没有这个周期性。干支纪月农是干支农历的衍生谬误,从而导致干支农历遇到闰月农没有干支,矛盾百出。
干支农历历史上曾既是法定历法,生活历法,又是研究历法,起过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现公历既为法定历法,又是生活历法,干支农历已失去其昔日法定历法、生活历法地位;又由于它干支纪年农纪月农、有误,不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也失去其昔日研究历法地位,它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顶多保留民俗历法的意义。干支农历当今仍公开大量出版发行,极易误导,造成天时年、月干支认定的错误,导致后续研究全盘皆输,应尽快退出历史舞台。
10 关于年首的选择
10.1 日象年首
如前述,日象是影响人体生命最攸关天象。太阳对人体的三大作用(引力、电磁波、高能粒子流)因素中以太阳光(电磁波)为首要。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主要表现为太阳光的辐照阴阳消长,冬至太阳运动到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我国)的日照热量最小,处阴极,因而可选阴极冬至天象节点为年首,称为日象年首或天象年首。我国古代历法把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叫做岁(12个朔望月叫做年),取冬至为岁首[14]。
10.2 月象年首
现行农历的历年、历月属太阴历,年首取最靠近立春的月朔日为年首,可称为月象年首。
10.3 气象年首
除“天”影响人体外,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冬至太阳对我国的日照热量固然最小,但由于地球有较大的热容量,地球大气的气象温度并不在冬至就随之降到最低,有一个滞后过程。依照我国历代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观察,地表气温滞后到大寒最低,届时“冰方盛,水泽肤坚”(《礼记·月令》),是生物进入休眠的最深阶段[30]。取大寒为年首称为气象年首。我国五运六气学者多认为大寒为岁气历年首[15,27,30] 。
10.4 物候(或生化)年首
“冬至四十五日(即立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寒日涤冻塗”(《夏小正》) “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侯雁北,草木始动”(图1),观物知候,春回大地,万物萌生。这表示地表气温极点(气象年首)到生物生化休眠极点反转萌生又有一个滞后,立春是天、地对生物、人影响的一个新节点,称为物候年首或生化年首。元代王桢研究农作物历法,创《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农学历,就是以立春为年首。医易历与农学历同为生命历法,选以立春为年首,体现了医易历的天人合一历法特性。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岁气历应选立春为年首 [31] 。
岁气历年首究竟取大寒还是立春,有待学者进一步澄清,但不会因此妨碍医易历在五运六气学中的应用。因为医易历、岁气历都属太阳历,干支纪的同为回归年,前者包容后者,纪年甲子相同,二者是兼容的。
值得指出的是,年首如何选,不光依天文学因素,还与历法性质、社会文化有关。以上日象年首、月象年首、气象年首、物候(或生化)年首都有其特定的天文学意义。最没有天文学意义的年首要算公历了,宗教色彩最浓。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历(即现公历),年首既不选冬至,也不选靠近冬至的近日点(它漂移,现在冬至后14日),而是规定冬至后10日为年首元旦[7]。
11 靳九成等1999年发现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天人合一第3规律:518 400个四柱干支组历经一个60甲子年显现约一半,历经2个60甲子年显现约3/4,历经3个60甲子年可基本显现,历经4个60甲子年才能全部显现,并为天文万年历所证实[32-34]。
11.1证明:医易历518400个四柱干支组历经1个60甲子年显现约一半
(1)每隔一个60甲子年,日干支向前移约一个节气间隔
依近天文万年历[33-341,1780庚子年雨水日干支为甲午,竞60甲子年到1840庚子年前移至立春,如图4所示。这是因为一个回归年365.2422日经历60甲子年共有365.2422日×60=365×60+14.532日。此式右边第一项相当日柱60甲子周转365个轮回,第二项相当日干支前移了一个节气间隔,日柱60甲子又转过约1/4周。
(2)12个时辰干支从日干支而定,很有规律。每个月柱内只有29~32日干支,约占日柱60甲子之一半,因而60甲子年内实现年、月、日、时四柱干支组出现数是可能组合的一半。
11.2证明:医易历518400个四柱干支组历经2个60甲子年显现约3/4
在第一个60甲子某年与本月柱不能组合的次月32~29个日干支,在第二个60甲子同干支年中依次前移,有一半落入本月,约占月柱60甲子的1/4,因而出现1/4新四柱干支组。如图4所示,1840庚子年己卯月癸亥~戊寅日历经60甲子年移入1900庚子年戊寅月,而出现新的四柱干支组,第二个60甲子年中也会出现一半四柱干支组,除新的1/4外,1840庚子年戊寅月戊申~癸亥日虽前移但仍未出1900庚子年戊寅月,相应的1/4四柱干支组是重复出现的。因而医易历518400个四柱干支组历经2个60甲子年仅显现约3/4。
11.3证明:医易历518400个四柱干支组在三个60甲子180年可基本显现
类似上述的分析,第一个60甲子某同干支年与本月柱不能组合的次月日柱另一半在第三个60甲子同干支年来临时经过两次前移会落入本月,因而又出现1/4新四柱干支组,故三个60甲子180年四柱干支组可基本显露。
11.4 证明: 四柱干支组全部显露需经历四个60甲子240年
(1)必要性证明
采用反证法。如图4所示,1780年雨水甲午前一日(公历2月18日)出现年、月、日三柱庚子·戊寅·癸巳,计入时柱相当含12个四柱干支组。从1780年2月19日雨水起,若经历少于四个60甲子240年,如经历三个60甲子到1960庚子年雨水前一日2月18日(该日干支为丙子)的整180年间,1780年出现在庚辰月的后一个日干支癸巳,虽经过三个60甲子年三次前移,但仍落在己卯月而未到达戊寅月,因而在这180年中不可能再现庚子·戊
寅·癸巳三柱,当然相应的含四柱12个四柱干支组不能再现,因此证明了其240年的必要
性。之所以历经180年四柱干支组只能基本显露,出现缺漏,主要原因来自医易历月柱日数不均等,每隔60甲子年月柱日数又在变化。如1840庚子年戊寅月~辛巳月柱日数显现分别
为29、31、30、32日,1900庚子年相应月柱又变为30、30、31、31日,1960庚子年相应月柱又变为29、31、30、32日。历经180年次月日数一般会经两次前移落入本月。但若次月日数多于本月日数,次月日数必有盈余日滞留在本月外,使本月不能历尽60个甲子日干支,出现缺漏,相应于缺漏的日柱、时柱四柱干支组就不能显现。其次是交节一般不落在日分界线上,多落在日内,造成日柱12个时辰分属两月柱,进一步增加了月柱内日数、时辰数不均等的可能性。
(2)充分性证明
如上所述,历经180年造成四柱干支组不能全部显现的原因是次月日数有可能大于本月日数,次月日干支在两次前移时有盈余日落在本月外。现再经历一个60甲子年(历经240年)对于其中任干支年任干支月,再次月之一半日数都会移入本干支月,盈余日自必移入本月内。如第四个60甲子年来临时,1840庚子年庚辰月前半甲午~丁未日(谷雨己酉前两日为丁未日)经过三次前移落入2020庚子年戊寅月;上次前移的盈余日癸巳自落入戊寅月之中部(图4)。三次移入本月日数加上本月自身原有的日数共有70~80日陆续落入本月内,这样不管交节是否落在日分界线上,本月柱干支尽可有机会与60甲子日柱干支、720时柱干支全部相遇组合一遍,故所有四柱干支组必无遗漏地在240年间全部显现。
12 靳九成等1999年发现天人合一第4规律:太阳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视运动的会合周期是240年,医易历四柱干支组相隔240年基本重现,并得到天文万年历的验证。这表征着天人超巨系统的轮回周期为240年[32]。
12.1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轮回周期为240年
240年=365.2422日×240=87 658.128日=87 660日-1.872日=1461×60日-1.872日,医易历的日甲子相隔240年周转1461次,仅差1.872日未重合。 从图4或查万年历
对照相隔240年的医易历年、月、日柱干支,可以发现后者立春等12节之日干支较前者仅向前移了1日或2日,两者四柱干支基本重现{移1日1年中重现率=1-(12/365.2422)=96.71%,移2日1年中重现率=1-(24/365.2422)=93.43%}。医易历四柱干支代表着天人合一系统运动的基本节律,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系统的轮回周期为240年。
12.2 太阳周日、七曜周年视运动的会合周期是240年
前已指出60年是七曜周年视运动的会合周期,自然240年也是它们的会合周期。
240年=365.2422日×240=87 658.128日=87 660日-1.872日,非常接近于87 660日(相对误差=0.00213%),87 660日与日有公约数,这就证明了240年是太阳周日、七曜周年视运动的会合周期。
显然,太阳周日、七曜周年视运动的会合周期为240年是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具有240年轮回周期的天文学背景。
12.3 医易历干支纪元表征七曜对地、对人体影响的近似性
⑴ 天人合一第1、2、3、4规律本身就有一定的近似性。
⑵ 七曜对人体的作用在太阳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视运动会合周期240年中不同60甲子年的同干支年、月、日、时本是不同的。基于医易学研究涉及时限多为60年左右,240年中不同甲子年的同干支年、月、日、时的差别微小简化为相同。
⑶ 七曜对人体的作用是在天地稳态条件下讨论的,具有一定的近似性。
13 结论
⑴医易历干支纪元的天文学背景是天人合一第1、2规律,其四柱干支组依天人合一第3、4规律显现。依其四柱干支可推演干支正五行、天干天五行、地支三阴三阳五行,纳音五行
图4 医易历四柱60甲子历经240年扫描图
等,与人体的阴阳五行模型相结合,通过生、克、制、化,全面体现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地、对人体的影响,所以医易历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生命历法,可作为医学、
易学、农学的时标,用于医学预测和健康预测。
(1)公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只有一个太阳,回历、农(夏)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只有一个太阳和月球,只有医易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为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是中华文化对人类历法独一无二的贡献。《生命(医易)百年历》的出版发行,无疑是历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将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基础,意义重大。
(2)农(夏)历无疑是一部不错的历法。干支农历在历史上曾作为法定历法、生活历法、研究历法起过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干支纪的年应是回归年,而干支农历干支纪的年是太阴年,致使干支农历是一部有谬误的研究历法,不能作为医学、易学、农学的时标,不能用于医学预测和健康预测。干支农历至今仍继续出版发行,极易误导,应当退出历法舞台,让位给医易历。
本文链接:https://lisizhan.com/post/143.html 转载需授权!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